Search

這一次,我在質詢台上「公開懺悔」。
發自內心的confession.

  • Share this:

這一次,我在質詢台上「公開懺悔」。
發自內心的confession.

是這樣的。前陣子幾位國家文藝獎的前輩得主到立法院找我,有潘皇龍老師、陳中申老師、還有郭芝苑老師的後代。這幾位都是台灣傑出的音樂家,為台灣創作出許多美好作品。
幾位音樂大師向我訴說爭取 #台灣音樂中心 三十年未竟的使命。

一場會談下來,我對自己對台灣音樂認識之淺薄,感到無比汗顏。
雖然這幾年我與表演藝術界、流行音樂界合作密切,也投入推廣北投月琴民謠(還特別向陳明章老師拜師學藝)、行銷楊秀卿(行政院文化獎得主)老師的唸歌藝術,甚至也製作了幾部音樂舞台劇,但是,在浩瀚多元的台灣音樂之前,我的理解真的有如一張白紙,說「無知」也不為過。

我仔細想想,說起各國經典樂曲,我們也許還略懂一二。我們知道西貝流士的《芬蘭頌》,史麥塔納《我的祖國》是歌頌捷克,但出自蕭泰然老師的《台灣頌》,我們恐怕連旋律都哼不出來⋯⋯

幾位音樂家也告訴我,台灣25個音樂學系把西洋音樂史、中國音樂史作為主力課程,但將近1/3學系並不要求修習台灣音樂史。

成立「台灣音樂館/中心」的倡議已經31年了,望穿秋水的這些年,許多珍貴的台灣音樂史料四散了,甚至灰飛煙滅了。台灣需要系統性進行對台灣音樂的文資史料徵募典藏,據以從事研究、教育及展演,與國際鏈結交流。而硬體空間引領軟體內涵的前進,重中之重的核心目標就是培育人才,復振發展台灣音樂。
這些行動何其重要,只是遲遲無法定案,還在紙上談兵。

甚至幾度胎死腹中的台灣音樂館/中心計劃,現階段委身於傳藝中心下的戲曲中心,這樣的定位大有問題。
傳統音樂應當是台灣音樂下的一支,而不是反其道而行逕將台灣音樂歸為傳統音樂、或侷限為戲曲,無視台灣音樂承先啟後的創新發展。

幾位老師急切找上思瑤的另一個原因,也是因為內閣剛宣布的 #兒童未來館 基地位置,正是文化部研議、爭取多時的台灣音樂館原訂場址。
也就是,行政院大方投資128億規劃兒童未來館,卻讓全方位保存、推廣及發展台灣音樂中心的期盼,再次落空了。

從1990年開始倡議迄今31年, #我們還要讓台灣音樂等多久?

前瞻建設中 #重建台灣藝術史 上路了三期,雖然也小規模納入 #音樂史、 #建築史,顯而易見依舊以 #美術史 為大宗。
我們有國美館、北美館,各縣市也都陸續成立美術館,但思瑤催生幾年的 #台灣建築博物館 還沒下文,而台灣音樂館更是遙遙無期。

催生台灣音樂中心是思瑤全新投入的議題,我會把它當作文化工作的補課。
李永得部長回應我,文化部確實了解成立台灣音樂中心的急迫性,一定加速研議,今年內將會有政策定案。

#全觀建構台灣文化的工作不能有遺珠之憾,這塊文化拼圖,思瑤會盡全力「加倍奉還」「加速推動」。

完整質詢看這裡👉👉👉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jBQF4HhMdQ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思瑤的LINE: @wusuyao (要打@唷) 電話:02-2820-5800 服務處:承德路七段196號 法律服務: 週一 18:00-20:00 週二 15:00-17:00 週三 15:00-17:00 週四 15:00-17:00 週五 15:00-17:00
View all posts